故乡那条凄寂的后街,那排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的老房子,总会激起我心头阵阵凄酸的怅惘。尤其是墙角那些在风中摇曳的星星点点的野花杂草,总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戚戚”的,像在顾盼什么,寻找什么,呼唤什么。难道它们也把生命中许多珍贵的段落丢失在时光的溪流里成了永远都不能重逢的过往了吗?故乡的记忆之河里首先就是玉根叔渐
行渐远的背影。“起步秋月影,寒发何毵毵。”玉根叔就是从这里起身走的。孝子们头缠白布,在蝶怨蛩凄的哀乐声中,将众乡亲崇敬无比的玉根叔送到了另一个世界。尤其让乡亲们倍感凄悯的是,为玉根叔送葬的是他的孙辈们。玉根叔生前就为独生子上演了一出“黑发人送白发人”的凄恸至极的人间悲剧。苦命的玉根叔是含着满心的凄恨上路的呀。玉根叔走了,二十个春秋也已陪他悄悄溜走了。这排老房子虽说玉根叔二十年前才翻新过,几乎算得上是新宅。但历经风雨摧残,它已经老屋听秋,但恰恰就是它维系着我遥远的记忆。玉根叔家曾经的老宅也是在这里,只不过那是青砖碧瓦的老式民房,老得让看到它的人们感到就像是面对着一部扉页发黄了的历史书籍。虽然老屋风烛残年垂垂耋耄,可那是固老财家豪宅之外最为华美气派的屋子。由此可以看出玉根叔出生于富裕人家,富到何种程度,已无从考察。单从那长长的青石条根基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沧桑台阶里细询便可窥之一斑,肯定不是从玉根叔这里发迹的,应该说玉根叔前几代的先祖们就已富庶一方了。玉根叔出生在这样的门第里自然识文断字,虽说没有获过什么秀才举人的功名,但却为人厚道美名传扬。他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其高尚品德在村子里受到众口一词的赞誉。玉根叔虽然出身于富庶人家,却从来也不会看不起比自己贫穷的人,总是以一种安祥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品
行,并且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从来没有与街坊邻里们红过脸。在解放前鬼子、国军熙熙攘攘的乱世岁月里,当着村公所所长的玉根叔尽职尽责地保护着乡亲们的人身安全和既得利益。并且救过我父亲。我的父亲因没有文化,难以断识当时复杂多变的世事,只凭义气行事。有一次营救一个叫周高明的八路脱险,村子里一个黑军(晋绥军)得知后便告了密。晋绥军便派一群人来缉拿我父。他们首先找到玉根叔,令其在村子里寻找父亲。当玉根叔领着晋绥军在村子里寻找父亲时,父亲大摇大摆迎面走来。晋绥军头目问:“这是何人”?玉根叔答:“是李昌玉”。黑军告密时说的是父亲的小名,玉根叔临危不乱冷静地报了父亲的大名,并向父亲使了一个眼色后带着那群晋绥军走了。死神就这样与父亲擦肩而过。父亲常常跟我们说道:“是你玉根叔救了大大一命,如果当时被抓住,那我是必死无疑”。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玉根叔不只救过父亲一人,而是帮助过好多人,尤其为八路军办了不少事情,从粮食给养到伤病员营救等等。解放后如果按玉根叔的真实出身划成份,他不是地主也必定是富农,结果上级领导只给玉根叔划了一个上中农的成分。这与玉根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的为人品德不无关系。“夫德者,福之基也。”这句古语用在玉根叔身上最恰当不过,从解放后直至摧枯拉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玉根叔也没有因为出身受到过半点牵连。我童年时就是以玉根叔宽容的绅士风范来审视自己成长的灵魂。如今,玉根叔已不在了。我依然会同这些风中摇曳的野花杂草一起为玉根叔送上真诚的祝福,祝福他在美丽的天国依然风度翩翩惹人崇,绅士风范受人敬!日子远了,人事远了,记忆远了。但美德不会远。志洁行
廉的玉根叔永远是我记忆河流里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