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
秋韵
秋阳柔柔,我赶赴一场心灵的约会,闲步在甘棠村静静的水泥路上。甘棠村宁静而秀丽,甘棠河从村中流过,河两岸绿树成荫,点缀着三三两两的人家。窄窄的路径厮守着缓缓的小溪,像缠绵呢喃的爱人,是携手并肩的挚友。落叶随风飞舞,仿佛在倾诉,在低吟……午间的阳光很充足,照得人心里暖暖的,伟岸挺拔的杨树上几片叶子摇曳风姿,优雅俊美,小溪里一丛丛嫩嫩翠翠,油油绿绿的水草,正织着锦绣,忽然是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这就是当时甘棠秀美风光的真实写照。而我确为那自由自在的落叶而感叹,和平盛世,我们才有了闲情逸志,游山玩水,瞻贤咏吟的机会。逆流而上,沟壑越来越窄浅,攀上一道低矮的黄土崖。天空辽阔,碧蓝清澈,明镜如洗,微微秋风将一颗有些疲倦的心浣洗,对映在空灵、纯净、飘逸中。积压的杂念欲意,一如斑驳的尘埃,飘浮在宇宙里,接受一次次干干净净的荡涤。面对悠悠碧水的洛河川,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远处锦屏山上,洁白如絮的云儿,浮上了属于它的舞台,一朵朵盛开的花,舞动它的翅膀,挥动它的双手,俏皮地摇晃游动,自由飘荡,象在蓝天母亲怀抱中的娇儿,清清楚楚,定格在脑海里。天高云淡,牵着神奇的惬意,去看它飘洒的美。掠过县城耸立的高厦,越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歇息在洛川的上空。这一刻,天空是静的,云朵是静的,人也是静的,没有云儿,那颗心真的不会出城,没有云儿,蔚蓝的天看不到跳跃的音符。在一位老农的指引下,我找到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河南府尹张汉题写宜阳知县郭朝鼎立的“召伯听政处”5个大字的石碑,字体端正,气势豪放,历来为书法爱好者所青睐。岁月沧桑,星转斗移,棠梨树在枯枯荣荣里已不复存在,但甘棠村的名字却沿用至今,召伯遗爱传说依旧。召伯以德整治天下,应天时、顺民心,没多久,这一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召伯与周公“分陕而治”后,这里的人们还一直思念着召伯的恩德,把这里称作“召伯听政处”。尤其是那棵甘棠树,人们不采树上的棠梨,不砍树上的枝丫,每遇天旱,还争先恐后地为它浇水灌溉。为教育子孙后代认真保护这棵树,百姓口头创作了《甘棠三章》,并且被编入了《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给这首诗做了释义:“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执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不愿伤其也。”时光的手臂掳走了很多东西,也打磨掉了岁月的棱角。甘棠村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沉沉浮浮,但人们对召公的爱戴和怀念世代相传,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召伯文化研究会,许多会员,尽管经济拮据,但痴心不改,成为召伯清廉爱民思想的研究者、追随者。听说洛阳市还在这里建造廉政教育基地。一桩桩喜讯赋予我们阵阵勤政爱民反腐倡廉的新风,构建巩固着社会主义的大厦。我在甘棠村小学前新改造的2300余平方米的广场中,信步轻盈,渐渐融化在广场北侧,召伯听政群雕中,一幅幅雕塑以写实手法还原历史原貌,表现召伯勤政爱民情怀;在广场东侧廉政教育展厅,200多幅书画作品,都是召伯廉政文化的主题,在每一个拍节里,都深深吸引着我,环抱着我,净化着我,让我的心纯净与安宁,善良与感恩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