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在1949年建立,至今已有70年。回想这七十年,像是一个没有大小的奇点飞快爆炸,迅速建立了真正的世界,有多少绚丽,有多少变化,叫人胸潮翻腾。我回想着,提笔写下了几个年代关于食物那点绚丽红的自述。
我是七十年代。人们的吃喝都靠“票,红红绿绿是我最自豪的记忆,看着人们拿着票换购油米盐茶,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餐桌上虽然是清一色的蔬菜,可逢年过节,招待贵宾,也会难得飘来肉香。每人的愿望、穿戴如餐桌上的蔬菜,都朴实简单,惊人的相似。
七十年代的餐桌健康简单,正如新中国的思想纯洁,如一张白纸,好写最美的字画。
我是八十年代。一个“菜篮子”工程结束了七十年代引以为豪的“票,但捎带了禽、蛋、奶、水果等许多副食,海鲜、山珍涌现人民的餐桌,粗粮竞争不过细粮,便退离了餐桌舞台。我是一个副食年代,也可以称作细粮年代,希望人们的眼中涌动,这是人们瞥见曙光的一个年代。
八十年代的餐桌已绘好了蓝图,“文革”等动乱没有影响新中国的成长,食物功不可灭。
我是九十年代,我的人们富格起来,俄国西餐、法国大菜、意大披萨、日本料理等如同暴风袭卷了中国大街小巷,高歌猛进姿态如英法八国联军打开中国大门。这是一个催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饕餮时代,也是我的妈妈一一新中国繁荣的一个关键标志。
九十年代的餐桌异常丰盛,比起新中国的发展也是多遑不让,餐桌代表一个国家已无疑。
我是一个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食物顶峰已过去, 人民的餐桌涌现了更多的绿色食品,大家谨慎挑选着食品,乳业已代表了九十年代的“大鱼大肉业”标志,“健康”风靡大街,新鲜是我的独特信号。
二十一世纪流行健康新鲜,正如现在的新中国不愿老去,保持年轻“新鲜”。
餐桌,这个代表人民、代表社会、代表国家的关键代言人,在新中国强大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或改头换面、成焕然一新、 或素面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