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爱好,自从买了手机之后,就喜欢在百度百科上搜索一些名人的资料。因此,我知道了与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名气却没有张爱玲大的女作家——萧红。之后,我又看了小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被她凄苦的人生经历所打动。今年,著名导演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上映,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作家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着实火了。只是,这一切,都已与她无关,她早与蓝天白云共处,化作一阵风,绝尘而去。
后来在图书馆里,偶然买了她的作品集,粗粗看过之后,冒昧的说说有关她的事情。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国家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新旧思想在激烈碰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个体都不由自主地在其中苦苦挣扎,都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一个弱女子,尤其是有文艺情怀的弱女子,她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她抗拒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她追求每一个深造的机会,她追寻着一个安静平和的创作环境,她为了躲避战乱一次又一次的流浪,她渴望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可无情的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鞭打着她那颗娇弱的心脏。她是勇敢的,为了求学,为了自由,她毅然离开了那个封建冰冷的家庭;她又是脆弱的,因为失去了经济支持,再加上动乱,她总是不自主的靠向每一个走入她生命的男人。只可惜,汪恩甲决绝,萧军多情,端木懦弱。她每一次感情的选择都是那么认真热烈而奋不顾身,也许正是投入太多,分离的时候才会特别的痛苦不已。当她在香港因肺病去世时,她生命中爱过的三个男人都不在她身边,客死异乡,何等凄凉!
虽然她离开了家庭,死前也未能落叶归根,但从她的作品中仍能看出她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那部《呼兰河传》,它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没有结构完整的故事,因而更像一部长篇回忆性散文。她用她细腻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她的家乡——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县的优美环境和风土人情,还有她的祖父——她最牵挂的人。我想,在她离世前的那刻,一定看见了呼兰县的漫天大雪,看见了街道上各色为了生计奔波的同乡,看见了她和祖父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但她并不是一个一味的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她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早期的她就是左翼文学的实践者,用她的笔鞭挞日本的丑恶罪行,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很多作品,即使到现在,也很有现实意义。
她没有张爱玲显赫的家世,没有张爱玲海派的小资情调,没有张爱玲身上一种神秘的魅力,但她的才华同样闪耀,鸟儿从天空飞过,就会留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