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学雷锋活动月,不少学校纷纷以各种形式,呼吁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路媒体关于乐于助人道德典范的报道纷纷推出。道德模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似乎越发高大,普通的助人行为也变成一种高尚之举。其实,我倒认为,帮助他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意,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快乐。人们常把助人为乐挂在嘴边,
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为之。实际上我们在校园内就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我在停车场时,常常会看见几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就顺手扶正归位。这种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但能为别人带来方便,我们何不为之?校园要处处充满阳光,就需要每一个个体奉献爱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驱散阴霾,让阳光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心灵。
帮助他人,是一种不求索取的行为,也是一种感恩的体现。在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在修炼自己的内心时,十分热心地帮助苦难人家,成为市长之后还不忘常常资助他们。心怀感恩之情,并将其化作帮助与奉献的动力。
在现实社会中,日本民间流传的教育就是: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自己也会受到反馈而受益。这种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就是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将自己身上的光辉照进别人的内心。
当媒体把很多年坚持如一做善事的人们捧得很高时,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这些平凡的人做善事,帮助他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很享受其中的乐趣。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曾说: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我们透过雷锋黑白照,在他脸上看到的不只是笑容,他所传递的更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的阳光与友善。
现在是学雷锋活动月,媒体大力报道好人好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缺失。有些人羞于做好事,不过仔细想想,这是在做有益他人、快乐自己的善事,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我们不能让过去的道德下限变成如今的道德上限,应努力从自身做起,在校园内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帮助他人,是一门快乐的哲学。当我们漫步于校园之中,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的是纯粹的幸福感。
我们不能让学雷锋活动变成一种硬性的任务摊派,被动地做好事;不能让它停留在形式上,否则这种活动就失去其价值意义。
我们要学会知行合一,学习道德模范的最好形式是在生活中践行其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