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的,路过那所曾经停放了我六载光阴的百年老校,仿佛有一种顿挫的硁硁敲击声,从灵魂深处漫出来,忽远,忽近。像岁月的声声嗟叹。于是,有段过往,仿佛随之中记忆的深处被顶上来,隔着薄如轻纱般的时空,与现实逼视。敲击声,忽然重重的砸下,铿的一声,终于划破了薄纱。往事,带着晦暗泛黄的锈迹,如同稠密的浆液流出来。那,大概关乎于童年。
记忆的拓片,从一堵水泥矮墙,开始剥落,拓片歪歪扭扭的曲线,好似几米简单的勾勒。温暖如初。
是了,一定是了!我用迷茫痴醉的眼,凝视着童年,我看见童年的身体里,一拐一弯的绕进一条青灰色的老巷,窄窄的,一直贯穿着。那铿锵的敲击声,就从巷子的这方矮墙发源。
那方爬满了青藤的老墙下,曾经,掩藏过一个修鞋女人的脸。而女人,也安心的把自己一生的苦楚和满眼的沧桑托付给这一垛缄默的墙。每到夏日,青色的藤蔓,就会缀满墙面,投下一隅小小的阴影,女人,就把自己的身子,缩进这小小的阴影里,开始了她一天的生活。
我不知道她从何处来,就像我不知道,后来她又去了何处一样。我只明白,每当我从紧挨着巷子的学校放学,路过这条巷子时,她都在那儿,仿佛从来没有挪动过。
这条小弄,是寂寞而喧哗的,在这种完全的相斥里,它自成一派风骨。当仲夏的黄昏迫近,一切,都泛着沙漠的黄。当碧玺般的苍穹,快要把疲倦却倔强的日头,吞进肚子时,车轮声,摇铃声,人语声,就开始涌入巷子,从四面八方来,交织成晚歌,徘徊在巷口看不见的地方,最后,又朝四面八方散去。这些声音,来自于一些为生存奔忙的小贩们,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最暗无天日的底层,于他们而言,世界上高华的音律不属于他们,这是最生活的音律。女人总是静静的守着她的矮墙,听着,微笑着,不置一语。她大概知道,或者已经习惯,这歌声,终会挤进巷子,给予巷子难得的恩宠,最后,也一定会毫不眷恋的消散。
她看着那个像丸子一样的肉丸摊主,被热气喷腾的面目模糊,涔涔的汗水就着热气蒸发在燥热的空气中;看着卷棉花糖的精瘦的汉子,玩转着手里的糖丝,然后魔术般造就着朵朵逗乐孩子的云彩,脸上却不见魔术师的生动,只是麻木着;看着杂货店的老板娘,焦躁不耐的打发着举着五角一块的孩子们看着这小弄里的一切一切。单纯与城府,名利与理想,冷漠与感性,在这条很窄很窄的弄里对峙。
或许,真的是能使或许,因为时间太具欺骗性,我已然模糊了。只觉得,记忆中,她是缺失了声音的电影。即使天天路过,也从不见她和哪个小贩攀谈,哪怕是碎语絮言。正是因为她的平静,过于平静,才在他们中间显得那么突兀。就像,无垠的的荒漠里,同时遇到了嶙峋的残丘和涓缓的细流,让你觉得兀然的,一定是那条涓然静谧的水流。
渐渐的,生了好奇之心。每次放学,都会有意的去涉足那片小小的只属于她的阴影。她总是含笑,分明亲切,却让人莫名感觉神秘而渺远。我曾经问过住在弄堂里的人们,她是谁?从哪里来?可是,显然,那些人们并乐意纠缠于这个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帮助的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就天天出现在眼皮底下。哦对了,他们的眼睛,只会朝上翻转。
这一条弄,填满了太多人生活的托寄,它像是一副冗长的市井图,好似描绘了每一个人,却又懒于细说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只是一个背景。但我总觉得,巷子,把某一个特殊的空白之处,留给了这个女人,要不然,为什么到现在问起,还有那么多人都记得,却又都破碎模糊不堪。而那群曾经奔走热烈过的小贩,在世人的记忆里,输给了一汪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