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哲理是这样说的:物质和精神并不是成比例延伸的。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这里的物质并不局限于钱财,而是指一切的世间万物给人的心灵所扣上的枷锁。我曾看过梵高在临死前画的最后一幅画《麦田群鸦》,患上精神病的梵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解脱的,他把他所疯狂热爱却又无情抛弃了他的世界,毫不掩饰地永远留在了他的画中。
人来到这世上便是执着的,被情感所束缚着的。有几个人能一眼看穿这世间的浮云?可在时间的沉淀后,我们又不得不向往那种超脱的境界。就如苏轼在落难之后,他的得意,他的成功便在一瞬间散为烟云。于是他去种地,去作诗。而正是在他被贬之后,反倒写出了最好的诗。并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他选择了看淡这一切,在抛弃掉所有现实的目的性后,回归了自我,更实现了自我的升华。
说起苏轼,便不得不提起庄子,他是苏轼一生最仰慕的人。许多人都认为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越的生活。大错特错!庄子一生都过着潦倒的日子,但庄子却是心灵最富有的人。庄子的思想是会飞翔的,它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脱。他的思想,以及他的想象力是无限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牵绊的。即便是夫人过世,他也敲着瓦盆歌唱,因为他认为人终究是要回归自然的。庄子的死也是了无痕迹的,甚至带有几分喜剧色彩,他的生命淡然得像飞鸟一般,却又流芳百世。
然而,屈原却是与之相反的。他的牵挂太过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以至于最后是痛苦地死去的。屈原之死被当作成了一种意义,但却是带着一股自我无法解脱、苦苦挣扎的悲愤与壮烈。
心如止水,淡望轻风,方能回归真我。生命,不就该是这般纯粹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