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我第一遍是快速地读,领略了故事的情节。第二遍我便“咬文嚼字”地读,从中发现了作品中一些用词的精妙之处。
比如第六章《冰项链》中描写嘎鱼家的鸭子吃青铜家的茨菰的时候用了一个“掏”字来形容鸭子的动作,我就想:为什么不用‘挖’呢?为什么不用‘拱’呢?为什么就用一个‘掏’呢?我联系生活想了想:平时农民伯伯们在劳动时,挖什么东西不是挺用力的吗?而鸭子的动作轻快,就不像是在挖了。而且挖的动作都是从上往下用力,而鸭子地嘴巴在水里却是向四面八方探寻食物。用“拱”也不对,猪拱的时候也是很卖力,而且是一下一下朝前用力,力大时能拱倒一个人。鸭子觅食要先把头埋到水里,再用嘴四处搜寻探索,所以用一个“掏”字来描写这一动作太恰当不过了。
再如第六章中青铜报复嘎鱼时,青铜骑着牛向嘎鱼的鸭群冲去,鸭子被牛足声震醒。作者用了个“震”字,而为什么不用“吵”“惊”这些词语呢?我想了想,牛的体型大,重量大,奔跑起来气势也大,牛足踏地时大地都要为之震动,这种气场非一个“震”字不能形容,“吵”“惊”二字实在是不配担当。
作品中还有很多的用词都很精当,而且富有趣味,细细品来,真是回味无穷。
是呀,同样的情景,所用的字词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读书的时候“咬文嚼字”会让我们觉得很有味道,写作文时,如果也像这般用心琢磨,反复修改,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也会很有味道,广受读者欢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