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六十年代云和城里大多数人家都用不起电灯,农村还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用来照明的都是煤油灯。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伴着煤油灯读书、写字,常常鼻孔黑黑地在煤油灯下成长的。
在我的印象里,煤油灯有好几种。最古老的是油灯盏,用青瓷烧制而成,最早是用来点青油的,也叫青油灯。上面盛油的灯盏,犹如现在餐桌上的醋碟,与灯盏相连结的承座细些用来握手,最下面的底座大点,可以平稳地摆在桌上。挂一股棉纱在盛油的灯盏里,棉纱头露出灯盏外沿处点火照明。油灯盏火如黄豆一般大小,火苗一跳一跳,需要特别亮时可以再加一根灯心。
围灯,也叫风水灯。这种灯在煤油灯家族里出现的最迟,也算是最先进了。特点是牢固,耗油大,不怕风。大多数情况是出现在红白事场中,造房子要三天三夜在栋梁上挂两盏灯;长辈去世后,从坟墓中蜡烛接火,点亮风水灯,带回来俗称接风水。当年生产队开会也常常点围灯。一般人家没有,要有用时去借。
还有两种较为常见的煤油灯。一种叫柜台灯,相对比较高级,经济条件相对好点的人家才有,小商店里比较常用,要到百货店里买。柜台灯下有底座,可平稳地摆在桌子上,灯上端有可灵活取下或套上的防风玻璃罩,中间有可灵活转动调节灯心亮度的旋钮,要省灯油时往下调,需要亮些时往上调,这种灯每只需要一、两元多钱。
比较普通的那种煤油灯,在前溪弄口对面司前铺拦街殿改造的那间敲白铁店买。店主人虽然双脚残疾不能行走,手却很巧。他用白铁皮把练乳瓶或墨水瓶匝上可用手提,也可挂上壁的套,瓶盖同样用白铁皮做一根空心管,在空心管里放进棉纱当灯心,空心管上端棉纱剪平用以点火,下端留二、三寸泡在装有煤油的瓶子里,就是煤油灯。灯点的时间长了,需要用针在点火处把棉纱线往上挑。这种灯价格便宜,每只价钱一、两毛钱,只是没有玻璃灯罩。为了省钱,我家都是用这种灯。
为了省灯油,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我们会趁天还亮就赶紧做完家庭作业再吃晚饭。上小学高年级时,放学后要帮助家里放牛或做家务,常常是吃过饭天都黑透了,只好在煤油灯下做作业。我家有两盏煤油灯,通常情况只点一盏。吃过晚饭,母亲赶紧收拾好饭桌点燃煤油灯,好让我读书做作业。忙完家务事后,母亲时常会顺手把放在桌子上的煤油灯挂在板壁上说:高灯远照。她在灯下补衣服,我在灯下做作业,父亲在抽旱烟身旁围着弟妹,一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
当年,我家住的破房子,常常一阵风来,就吹灭了灯。这时往往是父亲从衣袋里摸出火柴来点灯。父亲不在家时,灯灭了,又不知火柴放哪里,还得到处去摸火柴。记得有一回,我一个人在灯下做作业,风吹灭了灯,母亲在隔壁有事离不开,告诉我火柴就在桌子上让我自己点。我伸手去摸,没摸到火柴却打翻了油灯,煤油把我的课本和练习薄都泡湿了,作业也没做完,急得直哭。
煤油灯,顾名思义就是燃煤油的灯。最早,我国还不能生产煤油,煤油是外国泊来品,因此叫它洋油,有人延续老习惯叫它洋油灯。不管哪种油灯,快燃尽灯油时,火苗会一跳一跳的,发出扑扑的响声。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加油了,否则一会就油尽灯灭。
当时云和城里的煤油是三角七分钱一斤,我家就算再省一个月也得用二斤煤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