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多写春和秋”,因为“春日融融,秋波澹儋”。梁衡在《夏感》中如是说。是啊,历代文人墨客对秋可谓是格外青睐,为之泼墨挥毫,在宣纸上尽情抒写了秋的美妙、绮丽和哀愁。
王维眼中的秋仿若二八年华的少女,恬静而活泼。“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令人想见桂花初绽、树影婆娑的情境,秋,仿佛裹挟在有着生命味道的风中;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月光明净,清泉潺潺,而秋似是身着月白色长裙的少女,羞涩掩嘴轻笑,碎步盈盈而来。
李白的豪迈潇洒、清新俊逸风格在吟秋诗中一如既往,“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塞外风光萧瑟苍茫,悲凉的味道隐藏在遒劲的文字中,将深切的怀念遥寄给故人。愁绪是秋恒久的主题,李白也不能免俗。
孟浩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与秋的况味一起,沉淀在笔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亮垂在水面,似是在凝视我的憔悴与哀愁,离乡!离乡!家乡的地平线始终没有出现;登高临远,遍插茱萸,最终只是为愁绪添上了更重的一笔。茱萸酒不醉人,只是人已自醉……不错,秋似乎一直充当着离愁的媒介,每当落叶飘飞,离愁就一同纷纷扬扬地散落在心头。
刘禹锡独树一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短短四句,秋便有了不亚于春的蓬勃生气,让人想起丰收的麦田,想起煦暖的阳光,想起天边淡淡的云,想起归家的群雁。让人走出离愁,感受生命绽放和蓬勃的美。刘梦得以开朗的心境,豪迈的诗情,为这被丰穰之女神祝福的秋镀上了一抹亮色。
走出唐诗的花圃,宋词和元曲的芳草地一样令人目眩神迷。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是道出了旅人离乡的浓浓乡愁。马致远那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则更是把夕阳西下中的游子的孤独剪影贴在了每个人的心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大概每个人的天涯都会有这么一个影子,愁到愁肠寸断却又倔强地不流泪。
现代诗歌也少不了秋的影子,即使风流如徐志摩,也不得不感叹“秋的美丽是能倾倒任何人的。它抚摸着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想见新旧的鬼,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眼珠放着光,咀嚼着彻骨的阴凉:银色的缠绵的诗情,如同水面的星磷,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在才子笔下,秋竟被点染得如此凄厉妖艳!戴望舒的梦就轻柔得多:“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这似是雨巷诗人不经意的轻描淡写,细品却令人回味。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被秋所吸引,写下承载着各自心绪的诗篇,而秋则永远会在墨香缭绕的宣纸上,巧笑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