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名字,所以“静”是我最初学会的字之一,写的越多我越是喜欢“静”字本身所附有的和谐美,其字形左右相称相平,隽秀而又端庄。我喜欢“静”所带来的联想,每当人们看到我的名字,便会不自主地想象到一个安静又美好的女孩。而当我看到“静”,便会想到万谷空灵,万籁俱寂的深山中,缭缭炊烟渺远而悠长。
从小我便喜欢安静,我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沉浸于书中,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大树下迎面有微风拂过。远离喧嚣与聒噪的外界,一个人享受孤独带来的静,好像世界也为我而安静了,又像是在为我欢腾着这份安静。安静了,只有海风吹动浪花,只有书页扇动凝滞的空气,只有分针在追赶秒针的步伐,好惬意啊。曾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有时寂静发出的声音是最响亮的”,当我们安静下来,才发现生命进展的过程中,有万千生灵与你同行,原来我从不孤独。
我常常学着平静,每每酷暑燥热时我会想起人们常说的那句“心静自然凉”来换取一份内心世界的荫蔽。好像平静下来,由内而外都会舒展而且缓慢,不悲不喜,反而是最美好的感受。于是自古便有许多文人雅士也渴望着遁入平静以避开俗世凡尘,陶潜采菊东篱下,在平静中见得南山,回归自然;王摩诘独坐幽篁里,照明月而弹琴长啸,好不快活,在平静中寻得一份真我。随着阅历的积攒,我越是欣赏这份平静中的淡泊,可现在的我们却不能轻易弃学业书本于不顾,抛事业工作于脑后,像他们一样隐退山林田园。忽觉遗憾,后又见民国才女林徽因补充道:“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于现在的我们,好像曾经的“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会比“小隐隐于野”更可能被实现,我们很难找到一片平静祥和的土地,但我们可以学着寻找内心的一份平静。李白有“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苏轼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平静使我们感知自然,又使我们自省,沉溺于平静,在纷扰嘈杂的世界中寻找本我。
学着平静,而我又向往着宁静,早在三国时孔明便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同于平静的自我探求,宁静是连思绪都被解开的豁然,放下杂念,恬静寡欲。放空思想,好像思索不已的大脑也被置于宁静之外,宁静至极便致远,忘记了一切回神而知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过是本初的期望,修得其身。“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宁静生智,通彻大悟往往便是宁静的产物,静下来,四大皆空,于不可知求可知,于虚无顿悟。
同时,我敬仰着清静,百家争鸣时期道家的哲学思想便是“清静无为”。天道自然无为,一切创造自然都是无为之果,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而要坚守清静,保持心灵虚寂,为可为之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如所有的静所共有的,便是那份安然。天地悉皆归,聆听内心的交响乐,万物清静,内心独鸣。清静的智慧,便是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悦纳,自本自根,超越了自身与万物。知鱼乐而梦蝴蝶,为鱼跃而展蝶翅,亦鱼亦蝶亦己。清静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便知清静是最后的逍遥和自由。
静可以是鲲鹏逍遥,可以是采菊东篱,也可以是清风吹动枝叶。静生动,静生智,静生万物,静生无穷。
我突然想起“静”开始的含义,纵万千纷扰相“争”,仍留有本身最初的“青”。我还是最初那个沉溺于安静的女孩,寻找着内心的那份平静与祥和。
《道德经》有言:“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