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千古名句不仅文学造诣颇高,而且暗藏玄机,句中指出了月相的存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工具,古人是怎么观测得这么准确的呢?我也想学习一下古人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但是现在环境越来越差,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经常见不到月亮,要实现这一观察目的可比原来难多了。
既然要学习古人观月,那肯定要用古人定下的日历了。初一那天,天气晴朗,没有云朵遮掩的夜幕上空荡荡的,没有星星,也看不见月亮。直到初三开始,月亮才渐渐地探出头来,起初只能见着一点儿月牙,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牙儿一天比一天粗壮起来。到了初七、初八的时候,月牙儿就差不多长成了半个月亮,并且这两天观测到月亮的时间比之前更早,几乎太阳刚下山,半个月亮就爬上来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月亮一天比一天膨胀起来,越来越接近圆形。临近月圆的时间,气候变得不好了,天气阴沉沉的,云层太厚无法观测月相了。只能按照时间推算,连估带猜,画个大概了。
几天后,天气逐渐放晴,但是月亮的样子和之前比没有什么明显变化。我更加仔细地对照之前画下的月相草图,终于,月亮的细微变化被我找出来了,它与月圆前的缺损是相反的,它由圆形慢慢变成类椭圆形,再渐渐收紧一边的圆弧直至成为半圆,身材越来越细,升起越来越晚。
我的月亮变化图已经快完成了,我合上了观测本。但初一晚上空无一物的夜空一直让我很迷惑,我返回房间求助百度百科和自然科学类书籍。哈哈!我笑了,我的观察没有错,记录的草图和书上的图片八九不离十。初一的月亮为朔,它几乎与太阳同时出没,由于太阳光线太强,所以肉眼看不见。初八的月亮为上弦月,露出来的月亮正好有一半。十五、十六就是满月,这时候的月亮最圆。在此之后月亮又会一天天变小,二十三这天又会变回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看来我也能像古人一样用肉眼观察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词间不失情感,也不脱离现实,古人的智慧当真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