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作文5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条关于老屋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老屋的作文(1):
车子经过了将近三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下了车,一抬头就望见了几乎被树木掩映的家。弟弟十年前就推掉了老屋盖起了现在的平房,然而老屋的影像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家是村里的外来户,因此避开了大人家营,在小寨的山脚下成了独门独户的院落。三间土屋后依小山,前临小河。听奶奶说这三间土屋都是父亲和叔伯们利用空闲时间盖起的,大多数都是月色朗照的夜晚。那时候白天要在生产队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干自己的,每一筐土,每一根草木,每一片泥瓦,都浸透着叔父们的汗水。记忆中的三间土屋,除了正堂和厨房是瓦屋,其他的还都缮着茅草呢。对茅屋最后最深刻的记忆是父母卧室的那间,其实算不上一间屋,是在厨房的前沿用茅草缮起的半间屋。六岁那年春天的一个夜晚,父亲就在那半间茅草屋里万般不忍地离开了人世。病魔让父亲变成了一把没有声息的干柴,老母,幼子,不醒人事的妻子,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却无法闭上眼睛。我不知道孩童时代我是否像其他孩子一样也拥有过无忧无虑的欢乐,可是我真的没有记忆,真的是一片空白,或者说是一片混沌,一些零星的记忆也是从奶奶的讲述中去拼凑去想象才形成的。我的记忆从六岁那年父亲离开的那个晚上才开始的,因此我所有的记忆都带着伤痛。这老屋因为有父亲留下的足迹,有奶奶给予我的百般呵护而充满了温暖。当我背起行囊一次次翻越门前的那一道道山梁,我的心孤单而不漂泊,老屋有爱,还有守望的身影。当我疲惫而归时,我依然是老屋里骄傲的公主,奶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我读书或写字,一抬眼就能追寻到奶奶那满脸的慈祥。奶奶走过了九十二个春秋,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走了,院落里从此不再有那守望的身影,老屋也没了踪迹。心里那份眷恋,那份温暖,就成了我归乡的失落,甚至惶恐。再次归乡只会一次次翻醒记忆,增添的只有疼痛,归乡的路,真的是越走越远。老屋的作文(2):
伴随着时间前进的步履,已经去世21年的一位院中奶奶家,依旧留着那幢几十年的老屋,虽然经过几次修补,依然带着古朴和沧桑的气息。
每当我经过我房后那幢老屋子时,就会想起这位和蔼可亲的奶奶来。我这位院中的奶奶膝下无儿无女,年轻的时候下过东北,可以说尝尽了人间之苦,70年代,已到不惑之年的她回到了老家,以安度晚年。那时候我才几岁,整天和这位奶奶在一起,她是码柳叶牌(水浒牌)的高手,每天都在这幢老房子里和村里的一些老牌友一起娱乐,当然我也得到了这些老人的厚爱,时不时他们就给我几分钱让我买糖吃,那个年代我的童年每天都在快乐中度过。
据村里的老人讲,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在农村里,多为土坯房、四梁八柱(在土坯房四周用青砖垒上来)就是条件好的家庭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一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房子质量很差,耐不住风寒。到了冬天,北风凛冽,风钻进了房子,大家只能相互依偎着取暖,有时候风大一点,房子也面临被吹倒的危险。奶奶的那幢房子,一共三间正房,是土坯房结合四梁八柱(在土坯房四周用青砖垒上来)的结构,使用的房子中梁还没现在的檩条粗,房顶足有1尺多厚的土层,房间内除去几个砖柱外,其余全部都是土,整个房子只有在前面有窗户,尽管是这样的房子,也是70年代在村里比较不错的房子了。
19XX年,这位慈祥的奶奶告别的人世,那一年她82岁,为了怀念她,我家一直留着这幢老屋子。直到前不久我父亲计划盖新的厨房,才忍痛拆去了两间,现在仍然在剩下的一间中做饭。紧接着上级又来统计村里的危房,庆幸还没拆了。为了永久的记住这幢老房子,我用相机拍摄下剩下的原貌,我相信在很短的时间内楼房也即将进入村庄,到那时,奶奶的这幢老房子就成了见证祖国变化的“见证人”了。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建国60年,是中国人的一次大跨越,让世界震惊,让中国人骄傲自豪!!古老的房屋仿佛为我们放映一部老电影,一部伟大的历史巨片,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惊人巨变……土坯房、青砖房、北京式平房、二层楼……它们就像一个个定格的音符,谱奏着伟大祖国昂首前行、疾步如飞、繁荣昌盛、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老屋的作文(3):
记忆中,老家的灶房是一座茅屋。大概是为了屋里不至于太黑,茅草做的房檐并没有完全盖住整间屋子,而是在西墙的一侧留下了一方狭长的天空。灶房的西北角靠墙栽着一棵桂树,茂密的枝叶伸进屋来,秋天,花开了,一簇簇嫩黄的花沉甸甸地缀满了整棵树,花香溢满了整间屋子。儿时的我常常坐在草墩上,借着这一方天空,看白云,看飞鸟……时间的流水冲淡了许多往事,而老屋的碎片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还有我那记忆很少的奶奶。
老屋像奶奶,奶奶像老屋,在记忆中它们似乎已变得零碎,但却并不模糊;它们在心间像似远去,但却又温暖如初。
那年,我和几个小伙伴在生产队的大板秤上玩耍,任由童心随着秤摇晃,却不知额角何时撞到了秤上一个尖尖的角。疼痛的感觉早已散去,而赶往驻军卫生院的途中,两个邻居的奶奶匆匆的步履至今还在眼前晃动,老屋里红糖水荡出的缕缕轻烟还在飘溢……
临近黄昏,霞光还没有完全散去,劳作归来的人们也许还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吧,小院里静极了,老屋上斑驳的青苔在霞光中多了几分暖意。屋里,灶膛里的火在跳跃,漆黑的灶台前,奶奶的.锅铲在锅里轻轻地搅动着,红糖的香气伴着热气在上升,上升……飘满了整间屋子。那一刻,我虽然不能准确地描述出世间有一种感受叫温暖。但我确乎在享受着温暖,我就那样静静地坐着,看着返景入屋,看着奶奶就那样静静地煮着红糖水。至今还清晰记得奶奶的脸——消瘦,苍白,皱纹间隐约多了点点老年斑。她就那样一言不发,煮好糖水,然后盛了满满的一碗端到我面前,一勺,一勺……我就那样啜饮着,直到黄昏降临,直到月亮升起,直到乡村沸腾……一勺勺糖水让那种温暖的感觉跨越了时空,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奶奶去世时我还小,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只是好奇地站在门边看家族的老人在給她梳洗,就那样放入棺材,就那样掩上棺盖,然后就是那些撕心裂肺的哭声。时间让我由小孩长成了大人,也让奶奶坟头的草青了又枯。可每当春风再吹时,我又记起了老屋,又记起了奶奶,又在重温着那份逝去的温暖。
老屋的作文(4):
■吴林周
己亥秋末,老家族人重修家谱,邀我参与。我欣然同意。
重修家谱需要回老家准备资料,走访族人。自父母故去,我很少回老家了。这次回到村里,远远看到父母曾经居住的老屋,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站在二队麦场眺望父母老屋,老屋已经残败不堪,一如渐渐孱弱的老人。没有父母的家,只能称为一座房子。父母一生辛劳,抚育我们弟兄五个,让我们上学、就业,给我们盖房、娶媳妇,更是帮我们带大了十多个孩子。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手拄拐杖送我到大门口,问我:“今天下班回来吗?”我说:“没什么事,就不回来了。”我父亲说:“我没事,你上班吧。”没想到这是我与父亲最后的对话,也是我与父亲的永别。
第二天,同事接到电话,说家里让你很快回去,你父亲病危。“不可能。”我说,“昨天上班我父亲还送到我门口呢。”
我终身悔恨没有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父亲撇下了半身不遂的母亲。母亲生性刚强,不愿麻烦孩子们,她仍然坚持自己做饭,自己照顾自己。母亲的老屋就是儿孙们的聚集地,每天我们都会到母亲老屋坐坐,聊聊家常,说些让她高兴的人和事。
1996年我调外乡工作,每星期都要回家陪伴母亲。母亲视力不好,但听力特别敏锐,远远地就能听到我回来的脚步声。2006年母亲也离我们而去了,我们送别了母亲,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从此老屋就成了我们的回忆。这里再也听不到父母呼唤我的声音。
忽然,邻家有人招呼我:“你回来了,今天别走了,到我家吃饭。”听到这话,我心里难受到了极点。是呀,父母不在了,我的家也不在了,没有了随时可以回来的地方。
手机响了,孩子打过来的:“爸,你在家吗?我们回来了。” 我说:“你妈在家呢!”猛然发觉,父母是子女永远的家,我的“家”没有了,可我和孩子他妈还是我孩子的家。
老屋的作文(5):
翻开相册,随意浏览,我发现了那张照片。照片中是一座老屋,一位老人与一个孩子在其前面,我想晒出这张照片,晒出姥姥的老屋。
儿时,姥姥的老屋是我玩耍休息的天地。我走入姥姥的老屋,新而发着亮光的红墙,一个大大的院子,四处都充满着生气。两级扁而宽的台阶上,定坐着个年轻的姥姥。她见我来到,便莞尔着爬起来,又似变法似的从口袋中拿出一袋香蕉片,用甜美的声音说:“宝贝儿,你又来喽,姥姥可盼死你了。”随即便将其塞入我的手中。我坐在你的身边,头轻轻靠在你的肩上,嗅着你身上混着菊花的香气,一边看着你做棉鞋,一边吃着好吃的香蕉片。姥姥先将一团线中抽出一根线,眯着眼几次将其穿上针头,可那线似如顽皮的孩子,不管如何却总穿不上。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于穿上了。你将那针插入棉布中,再从下往上一拉,连贯而又轻盈,重复着,重复着。姥姥的手如魔术师般灵活,不一会儿,一排排,一列列,线就织成了面。这哪是姥姥为我做的棉鞋呀,这是融合了姥姥心血的结晶呀!可那时的我又怎么想得到?只知道今年冬天我又有棉鞋穿了,便向姥姥靠得更紧了。煦暖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而我就在这阳光中陶醉,陶醉……
后来啊,老屋是我温馨的港湾。因为学业的加重,我再也没什么时间再回去老屋了。偶尔一次,我慢步走回老屋,都只是为了散散心。老屋也由那么新变成了非常的旧,一块又一大块的红漆掉落到水泥地上。连大门,都已吱吱作响。姥姥也已变老,没有了当年的美貌娇容,脸上爬上了皱纹。她看我回来,便慈祥地用和蔼的声音道:“孩子啊,终于回来啦。常回来坐坐,挺好。”在与姥姥倾诉一般后,她总会说:“孩子,其实不要太用功,只要保持住便好,要多休息。”说罢,姥姥便拖着沉重的脚步蹒跚入屋中,拿出一袋我最爱的香蕉片,拿给我,轻轻捏一片,吞入肚中。顿时,似乎就充满了力量。走出屋子,我不再彷徨。
时间在指腹中缓缓流过,我想像龙应台一样,能留住时间,可却永远留不住。我真想再看一眼那老屋,因为它充满着我童年的回忆。我要晒出姥姥的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