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5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个关于文化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1):
散落在诗词歌赋里的那些美丽文字,栩栩如生;零星在宫商角羽上的那些动人音符,抑扬顿挫。那是个礼仪之邦,那里有汉家儿郎,那蕴含着汉族文化,那闪耀着华夏弦章!这里的一切,都是历史送给中国最好的礼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服是一首绝美的诗。服饰采集之美谓之华,文明道德兴盛称之夏。汇聚汉的大气,晋的飘逸,唐的开放,宋的端庄。对襟,儒裙款式的多种多样,精致温婉的绣工,那是现代风格中独缺的一份端庄。人们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没错!这个存在了五千年的华夏因为有了汉服而熠熠发光,存在了五千年的礼仪之邦需要汉服,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进退有度。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博大精深的古诗词。遇见古诗词,遇见她的思想,终是始料未及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我喜欢的诗词风格。它让中国展现了一派绝无仅有的生机与豪放。回到汉唐时代,思绪向远方离去,又仿佛看到江南女子的妩媚柔情,抚摸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我仿佛听到琵琶女手帕掩面泪满衫,细雨丝丝落满肩;我仿佛感受到诗家才子酒家仙,游宦曾依积水边......
沿着九曲回溯的洪波,求索古国闪烁的明火;我寻着古国悠扬的琵琶,探索着永不停息的江河。梦回汉唐,悠悠漫长,终于在那里找到了方向。时间就如那远久的回音,我听到了《阳春白雪》的回响,轻快活泼,余音绕梁,生机勃勃,清新流畅。穿越历史冲刷过的黄河长江,我在汉乐里徜徉。伯牙《高山流水》,演奏了一曲绝响,遗世独立,飘远流长。不料子期即死,伯牙终决琴与知音共存亡,于是断了琴弦,护了信仰。历史的脚步见证了《阳春白雪》的曙光,华夏之声悠悠荡荡;《高山流水》谱写了友情的乐章,让后来人看到那个时代的过往……
“漂泊世界,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这是诗人北岛留给我们的经典。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并长存我们心中,在中国乃至世界连绵,天地轮转,风云变幻,横竖勾勒你姣好的容颜,大地作纸,以手为笔,一个人可爱的象形文字开始出现。《兰亭集序》里,王羲之用笔画赐予你鲜活的生命,尺幅之间,众相毕现。你用悲愤地高歌怒斥小人的贪得无厌,你用撕心裂肺的痛哭哀悼忠臣志士的烟消云散。你从远古一路走来,几千年的相扶相携,相濡以沫。
平平淡淡五千载,坎坎坷坷文化路。诗词歌赋有它的归宿,良辰美景有它的归宿,我们这些错错落落行走在文化路上的拾荒者,也终有自己的归宿。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为它们的进步、繁荣昌盛而自豪。我们,是中华文化的见证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缔造者。我们时刻记得--有种衣服叫汉装,有条河流叫长江,有件图腾叫龙凤,有种乐器叫徽商……
感谢历史,送给古国如此珍贵的礼物,我们将亦步亦趋向阳路,点点滴滴呵护他。
【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2):
阅经典,品文化
阅读,当然要读好书,那什么是好书呢?诚然,好书当然是经历历史的洗礼,时间的沉淀而保留下来的,为人们所认可的。因此,我们就会想到经典名著。经典著作如同一块璞玉,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闪闪发光。
余华说:“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延续。”“最美朗读者”董卿在她小时候稍能识字时,她的父亲就让她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背诵。从七岁开始,父亲就命令她不许多照镜子,父亲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拿去读书。”由于她的父亲热爱文综,而母亲却偏爱西方文学,因此他们半个她开了一个书单:《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呼嘯山庄》,并且会定期抽查,检查她的掌握情况。正是因为从小阅读这些经典文化,使得董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现场,董卿不仅用深厚的诗词功底征服了观众,更用精妙的点评俘获了选手的心。在第七场中,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癌症恶化,决定离开节目,回家照看母亲。王轶隆离开后,董卿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有一别,就让我们怀着倒计时的心态去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善待老人,爱我们的父母……”
现如今,阅读经典似乎已成为奢侈。据调查,一半以上的人从五岁开始便接触古典诗词,但在进入大学以后,经常接触古典文化的人却不到三分之一,这表现出了阅读经典的状况堪忧。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阅读手段出现,例如,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网络阅读……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在互联网浪潮中出现了碎片化阅读。人们越来越喜欢段子,热衷一张图就能读懂其所表达的意思,只读简单的信息。例如,我们想要了解《简帖和尚》,大多数人会选择百度,并不会真正的读这本书。像《三国演义》《历史进化观》等等一些有深刻含义的长篇大论只能淹没在数不尽的文学作品中。试想一下,如果我拿着一本《复活》,而你却捧着一本小说,同样是读,但是谁的更有营养价值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化阅读虽然是我们的阅读范围更广,但也使我们离深阅读渐行渐远。因此,阅读经典迫在眉睫。
经典不局限于中国的,还有外国;不只有古代的,还有现代的;不仅有文学的,还有科学的。因此,阅读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而是要广泛的阅读,才能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滋养,才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读《傅雷家书》我们能感觉到傅雷对儿子的思念,对儿子的叮嘱,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读《水浒传》能使我们萌发想成为梁山好汉,一个侠士侠女的冲动;读《巴黎圣母院》我们能看到敲钟人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高尚的爱,能想象到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毒害,束缚。
畅游在经典的世界里,我们能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能够提升自我修养,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健康价值观人生观的人。因此,让我们阅经典,品文化!
【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3):
今天是一个快乐的日子,我们学校举办了一个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比赛,我们班跳了好几种舞呢。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都来到操场上看节目,我们班也参加了比赛。我们初一跳的是舞蹈,初二的是合唱比赛。我们初一的先上场了,看这前几个班跳的这么好,我们有一些害怕,看这前几个班的分数这么高,我们班有些坐不住了。到我们班上场了,我们班把三个节目和成了一个节目。首先是阿里巴巴,看着黄衣服的同学表演完之后。是一个板凳舞,有好多女生和好多男生一起完成的。后来是一阵掌声。 接下来是初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他们的主题是关于歌颂祖国的合唱。初二的同学们都穿的军装都特别帅。 到最后我们班得了二等奖, 把我们高兴坏了。。。
【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4):
《寻一场“文化快旅”》
当记忆被风月沥干,当足迹消磨于时间漩涡,当洪流成为红尘罅隙,多年后,在荒芜的时空中,又会留存什么?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却写下这样一个答案——文化。从烟雨江南到塞上漠北,从南海之涯到皑皑雪峰,中国的土地上,处处留有文化的痕迹。莫高窟、都江堰,凝结的是智慧的文明;庐山、阳关雪,诉说的是自然的风华;苏州、吴江船,勾勒的是江南情调……世间种种,无不是构成璀璨的中华文化的闪亮一环。
余秋雨踏遍了中国的土地,在思索、感悟中,寻求文化的根脉,在“上下求索”中,揭示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中国景色,也许,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并不甘甜,因为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文物的严重破坏,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这番苦苦的味道,为这为本为记录中国文化的书增添了一丝耐人寻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这些立足于无痕风月的文物,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关于文化,似乎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没有中国这个古老民族感受得更加深刻。五千年的物质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酝酿,中国文化,早已在中国人的岁岁更迭中,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但,当那坚船利炮撬开中国国门时,当那洋枪洋装流入中国市场时,当那无名盗贼挖掘中国宝藏时,中国文化开始断层。当《文化苦旅》踏过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当余秋雨那双穿越千年的眼睛审视着这无数断壁残垣时,我想,哪一刻,痛心疾首亦无法表达其内心的悲楚。
他叹:“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是啊,中国文人的根是根植于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上,是熏陶于中国丰富的“繁文缛节”之中。作为一名中国文人,作为一名对中华文化研究透彻的文化人,哀其之痛,痛而生悲,这便是余秋雨写下《文化苦旅》的初衷,但他仍然怀着一丝侥幸,他说:“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吸收了五千年灵气而形成的艺术结晶,绝不可能因为盗贼的一次偷盗,因为敌人的一次纵火而消失殆尽。艺术的生命是无恒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精彩,有人的地方就有奇迹。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也在渴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行程中匍匐前进,在岁月的沉淀里,散发迷人的味道,它如一杯珍藏永久的酒,越久越醇香。佳期难遇,美酒难得,愿在时间的流逝中,能够长久地品尝着“文化”这一杯美酒,能够长久地欣赏着屹立在中国的土地上文化瑰宝。
岁月不会长久,时间不会久留,愿每个人都心恋中国的文化,让文化长久保留,让子孙后代,能够踏遍中国,寻找一场“文化快旅”
【推荐】文化的作文素材(5):
5月26日,下雨,但并没有影响我去渼陂古村的心情。我想,在这样的一个雨天去寻访古人的踪迹,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坐上汽车,雨也渐渐变小了。古村的天气比想像中的要好,只下了微微的细雨,而古村被烟气笼罩着,我的心境也随之而飘渺了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翰林第”,走进看时,后面又有一块匾,上书“梁氏宗祠”四个大字,我才得知,这“翰林第”便是现在的梁氏宗祠了,这或许就是梁氏最值得骄傲之所在。我不敢妄加猜测。走进“翰林第”,在古朴的建筑中,我已经无法猜测“永慕堂”这个堂名的来历,但从堂中的大鼓以及另一侧的铜钟,可以猜测出它的份量。
能言善道的导游娓娓道来关于梁氏的历史,我是无心去听的,两侧的石刻雕塑以及对联,会告诉我这里的荣辱,而“翰林第”两旁出口“入则孝””、“出则弟”的训示,也将讲述梁氏家族祖先的故事。步入后堂,则是数条训示,我无心去读,这应当是梁氏的精神财产了。“永慕堂”规模宏大的建筑和自成格调的雕花,也展示了梁氏的荣耀。
从“翰林第”出来,则走上了青石板与排列不一的鹅卵石砌成的小巷,青石板旁的缝隙中长了不少的青苔,看来,这里行走的人并不多。小巷两边是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比起“永慕堂”来,简陋得多,在风雨漂泊中有些墙上显露了最原始的色彩。古朴的大门以及斑驳的油漆,已经无法辨认它存在的年代,门框边上的对联,则与“永慕堂”上的对联同出一辙的。
小巷很曲,岔道很多,我无法一一走完,也担心迷路。偶尔看到当地的村民,很想去打个招呼,却怕打扰了他们的怡然自得。
沿着小巷,走到了“求志堂”,可能由于这时的游客不多,“求志堂”的大门锁上了,对于我来说,不能进去瞻仰一番,无疑是一件憾事。“求志堂”对面,是一排壁画,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已经难以辨认了。“求志堂”出去又一块石刻大匾,上书“古槐第”,而不远处是“多留余地”匾,这块清晰的“多留余地”匾无疑又是梁氏祖先的训示了。可想而知,近一千年前,这里古朴的人们就是以“多留余地”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实践的。
沿着富水河的是古街道,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显然比小巷大多了,两旁的旧建筑至今还有人居住。在一家门口,我看到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劳作,她面前的是一家陈旧的机子,发出嗡嗡的响声,机子上面挂着很多不同色彩的粗线,大约这个老人是在织布。
古街的建筑已经很斑驳了,从两旁墙上可以辨认出“林记油行”“羅源茂號”“茶”等的字迹来,更多的是斑驳了,看不清它的原貌。这些斑驳的字迹告诉人们这里原先都是作坊,这里无疑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可惜现在是无法窥视到它的原貌,当然也许有很多当地人熟知的故事流传下来。
古街很静,静得出奇,青石板上也没有马蹄的痕迹。
“文昌阁”就在古街道的一头,现在是渼陂中学的校址,去的时候是周末,我只能在外面窥看。透过门缝,看到的“文昌阁”已经十分衰败了。倘若是在其他时候,这里定会传来啷啷的读书声。
古街道的尽头是义仓,现在也已经用作教学了,大概这里就是小学了。设备比较简陋,而我所看到了几条凳子罢。
离开古村时,时候尚早,为没有看到古村的黄昏而惋惜。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黄昏的古村,是否还会点燃煤油灯呢?
【编辑:黄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