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5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条关于梅花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1):
牡丹国色天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清新飘逸。但我之最爱是梅花,这个四君子之一的梅花。
在中国人眼里,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向来为中国人民所尊崇。大家应该还记得北宋诗人林和靖歌颂梅花的诗句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是蔷薇科的一个乔木树种。它的叶片呈阔卵形,带一长尾尖,叶柄上有两颗突起的腺体,所以容易辨认。花有五个花瓣或为五的倍数,花的颜色有白、红、墨红、粉红等,花先叶而放,有清香。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因为它的精神让我们崇敬,在酷烈、严寒的冬天,它依然保持着姿态,而且,梅花从古之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所以古人常用梅花来写诗做曲,来抒发对梅花的敬佩之情。
在傲雪纷飞的天空下,一朵朵梅花在尽情赞放,其余的百花偃旗息鼓,它却变得那么美,那么清凉可人!
我喜爱梅花,因为它的精神,我喜爱梅花,因为它美丽,清香!
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2):
傲梅斗雪,每当想起那芳香的腊梅就令我难以忘怀,每当想起那可贵的精神就令我佩服不已!
在一个冬天里,大雪纷飞,雪花飘落,好像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毯子。整个世界都变白了,屋子是白的,小树是白的,天更是白的,一切一切都是白的。在这个雪的世界里,人们都躲在家里,取暖;动物们也都冬眠了,缩在“家”里,好像在美美地做着梦,不想醒来;植物们都凋谢了,仿佛生了一场重病。我走在公园里,一股清香把我吸引了过去。原来是一株小巧玲珑的腊梅,正用自己微小的生命抵挡着风雪。风吹过,雨淋过,雪压过。它在风中无助的摇晃着,但却以顽强不息的精神与冬天对抗着。这使我想到了一句王安石的诗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在生活中,人人都会有不愉快和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是放弃还是拼搏?对了,是拼搏!在困难的时候,想想腊梅的精神,顽强,不屈服。在挫折的面前,不低头,不怕累,你就一定能赢!
让我们学习腊梅的精神与品质,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有信心!
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3):
不知什么时候,冬日的太阳总把时间拉得长长的,又到了梅花盛开的时候了,但是今年却没有听到那句熟悉的话语。
阳光肆意地洒落在城市的个个角落,若不是窗外的寒风呼呼的吹着,还以为已经是春天了。奶奶有时候会来广州看望一下我们,顺便一起回去过年。因处于寒假期间,奶奶在家里也挺无聊的。看梅花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奶奶也不乏对梅花有着不小期待。
“梅花开了,去看看吧”
奶奶在与家人吃饭的时候提出了想看梅花的念头,妈妈就叫我陪奶奶去看,我也不得不应下了。在我心里,梅花有什么好看的,朵朵都一个样。时间如流水一般,答应带奶奶去看梅花的日子到了,我带着奶奶坐着超多人的公交抵达了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的香雪公园。阳光不断地散发着自身的热量,似乎想把那寒气驱散。奶奶的嘴角微微翘起了一弧度,对梅花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了。
奶奶拉着我往梅花多的地方走,我好像记起了妈妈以前说过奶奶很喜欢梅花。看着奶奶似乎每一棵梅花树她都想看个遍,突然有种奶奶遇到了老朋友一样的感觉。奶奶用那充满褶皱的双手抚摸每一朵梅花的瓣叶,还会去轻轻的闻梅花散发的清香,我不禁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幕。那画面无声地给了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因为我之前来这里都没有见过人会想奶奶这般呵护和亲近梅花。奶奶突然回头来看我,拉起我的手,那手中粗糙的茧轻轻地擦过我的手心,我看着奶奶,阳光温柔的撒在奶奶的脸上,奶奶的皱纹越来越多了,我突然发觉奶奶老了,不再是那个我小时候陪我玩,给我买好吃的年轻奶奶。奶奶温和年迈的声音响起:“你知道我为什么想来看梅花吗?我啊,已经几十年没看过梅花了。以前,我养过一棵梅花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没长成,最后被砍了。那时,她是我好朋友,我天天给她浇水,和她聊天,到头来还是长不成”奶奶和我讲述了许多以前她的故事,我的心不再烦躁却喜欢上了奶奶给我讲的陈年往事。我觉得我和奶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都没有去了解过奶奶。我成长了,但奶奶却老了。我最后陪着奶奶逛遍了整个公园,回到家里奶奶的脸角还是翘着那一弧度。
那年之后,奶奶很少来广州了,来的话都是在暑假来。梅花盛开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我在和奶奶的电话中和她讲着今年梅花的样子,这个话题就这样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地聊着。我一直在等着奶奶的那“梅花开了,去看看吧”
奶奶,我可以做你的梅花树吗......
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4):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不像有人管理的园中之梅,得不到应有的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她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日落黄昏,,暮色朦胧,承受着凄凉,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尽管环境是如此的冷峻,但她还是开了。梅花,“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她开的最早,迎来了春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春天,百花怒放,争奇斗艳。而梅花却“无意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梅花并非有意相争,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了吧。梅花不堪狂风骤雨的摧残,纷纷凋落,被行人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她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花的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这个懵懂的少年,陆游的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峻螬傲骨的精神流传千古,万代流芳。有人认为,陆游的这首词写的太消沉了,如果了解了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兴许不会这样认为。绍兴二十三年时,28岁的陆游考进士被取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二名,引起秦桧的大不满,要降罪主考官。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陆游再次被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直到35岁,陆游才被派任福州宁德县主薄。陆游一生主张北伐,收复中原,这种坚定地政治态度,一定和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对他个人的排挤打击分不开的。陆游几次被朝廷罢官。驰骋沙场,收复中原,报效国家,万里觅封侯的理想彻底破灭。他写下了《一落索》:识破浮生虚妄,从人讥谤。此身恰似弄潮儿,曾过了千重浪。且喜归来无恙,一壶春酿。雨蓑烟笠傍鱼矶,应不是封侯相。皮葛其衣,巢穴其居。是陆游晚年简朴窘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吾室之内,或栖于读,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苞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所谓巢者也。”一室之内,惟书而已。他不只是一位伟大诗人,充满了深沉的爱国情怀,更是关心平民疾苦,所到之处都留下他的悲悯愤世的诗词,60岁以后,写下万首光耀千秋的杰作。陆游仕途的不幸,以及诗人情怀的健旺。没有人记得他一生都做过什么官,但他的诗却传了千古,还将继续传下去。文行至此,我心目中的大诗人陆游写出《咏梅》,有他的历史、文化背景。低调,消沉不是他的意愿,淡定从容是他的品格。在我的心中,陆游是梅花的化身。如果能穿越历史隧道,回到北宋,邀请放翁“赏雪品梅”。那是多么的豪情,多么的惬意。纷飞的大雪里,一枝红梅映着白雪绽放在他头顶的悬崖上,身着披风,骑着驴子的兴致盎然的形象,当然后边应该还有一位抱着古琴的童儿陪伴着他“踏雪寻梅”,陆放翁啊,你迎风傲雪,精神矍铄地向我走来……优秀作文,梅花的作文大全(5):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