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优秀作文5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个关于茶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茶的优秀作文(1):
清风拂过,暖暖的阳光温柔洒下,透过浓密的树叶,轻轻落在舒展的书面上。坐在树下,我抬手,眉眼微瞌,开始煮这一杯香浓墨茶。
需要满是清香的花儿,放置在阳光下。于是信步到陶渊明归隐处,与陶渊明一齐,采得金蕊,忽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日我带着“悠然”的心情踏入陶渊明的“篱园”,才得以体会,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所悟所感,竟是如此不期而遇。“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诗人苏东坡也有同样之感。
从陶渊明处采到花儿。路过李清照窗前,她独自坐着,呆滞的目光盯着园里的菊花,园子里的菊花开得正盛,却没有人去摘采,望着她消瘦的脸,却无法安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潸然泪下,她如此杰出,却也如此脆弱……
需要一泉好水,泡得一壶好茶。于是我来到庐山,和李白一齐看那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犹如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情;看它清澈透明,犹如李白高雅纯洁的内心;我决定在这取走泡茶的水,转身,李白长衣飘飘,伫立在瀑布边上,饮一壶美酒,睹一方景色。
归途中仿佛看见不远处一袭白衣,随微风飘拂。他仰头看着天空,眼里含着道不出的思念,是杜甫在企望有事物能带走他的思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带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一朵、两朵、三朵....把花轻放进茶杯中,一朵来自陶渊明门前,随他览尽田园风光;一朵来自李清照窗前,以不败的生命安慰一颗寂寞的心;一朵来自李商隐心里,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
滚烫的水从壶中泄下,杯中的花随着水翻滚,漫出诗人们高洁灵魂的清香。
煮这一杯墨茶,在书海中寻到的不是花,不是水,是与古人的共鸣。时光的长流带走的是古人的光阴,我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遇见多年以前那些孤独且高洁的灵魂。
我坐在阳光下,摊开书本,书的芬芳溢出,夹着墨茶的清香,与书中友人一起品尝,思量着在续下一杯墨香。
茶的优秀作文(2):
没有天高云淡,没有月白风清,这样的夜晚,在雨打窗棂的细碎声中,我为自己泡一壶温暖的茶。
琉璃仙毫,一个美丽空灵的名字。来自台湾,海的那一岸。
干茶泛着青翠的绿,紧致地团蜷着身姿。我小心地捏起一枚,只轻轻一压,就碎成几瓣,轻脆得宛如秋天的蒲公英,看着让人心疼。
为了不辜负琉璃仙毫柔美的生命,我拿出心爱的盖碗杯。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盖碗是最完美的泡茶杯。有大地般的茶托、有天空似的茶盖,还有顶天立地的茶碗。不大不小的泡杯正合适茶叶伸展开绚丽的身姿,不会委屈茶的飘逸,也不会浪费杯的灵性。盖碗于茶,是细腻的关怀;茶于盖碗,是醇厚的思念。他们深情的对望,恰似短暂生命中找寻到的忠诚伴侣,情深意重间把身心全部托付给了彼此。每每捧杯之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草原牧民和他们默默无语的马,相濡以沫,相依相偕。
琉璃仙毫在水起水落间翻滚飞扬起来,紧致的茶身渐显舒展,橙黄的茶汤渐显明亮,清新的茶香破杯而出,犹如明媚的春光,点起我沉睡的激情,忧伤也随之远去,心境变得莺歌燕舞起来。饮一口入喉,清香迷人,回味甘鲜,齿颊留香。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叫“琉璃光”的净土世界,那里空气明净,内外明彻,宁静旷达,清净常寂,整个世界永远散发着晶莹剔透的青琉璃色。因为那里由伟大的药师佛掌管着,所以生活在那里的每个众生都有着妙不可言的完美身体和不可思议的绵长寿命。据说,那里的众生肉身是由自然之光成就的,犹如琉璃一般,内外透明,透明到干干净净;自然清净,清净到凉凉爽爽。
琉璃仙毫的芬芳是跌宕自在的,是激浊扬清的。四泡后的叶底慵懒地卧在盖碗中,肥厚柔软,亮泽十足。此时的我也已微汗习习,头清目亮,身体变得空荡起来,欢快轻盈的心似乎感受到了一种辽远的空寂。想必在海的那一岸,日月滋养下的琉璃仙毫,也一定能够接收到此岸的我,这种可以让生命浩荡的情怀。为了拥有这份浩荡,我等待得太久太久,早已容颜尽失,即将肉身消散。我努力坚守着内心最后的温暖,亦如磐石般守住东方琉璃光世界那片纯净的蓝。
能与一盏茶相遇,是我今生的幸运。这份来自天地间空灵的自然之气中,含藏着我心灵深处最诚实的恭敬。面对眼前华美的盖碗和杯中清亮之物,我恍如面对隔世离空的红颜。
此时此刻,我知道,夜已深,杯底香,茶醇厚,我的内心很安静。
(曼娘,原名徐海丹,女,1973年生,蒙古族。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大庆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有散文集《如果海是红的》、《托扎敏的酒杯》、长篇随笔《梦开始的地方》(与刘家雨合作)。有多部作品收录到十余部选本中。现供职于大庆市让胡路区档案局。
【编辑:黄先兵】
茶的优秀作文(3):
一抹抹绿色,像诗行,在山头逶迤。这是故乡的景色。老家在大方县猫场镇,适宜的土壤,产茶。
茶绿故乡。这样描述的时候,九洞天茶场跃入脑际。白晃晃的阳光照耀着清一色的茶山,风是绿色的,心情也是绿色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山头的绿,让村民灿烂的笑容,花一样绽放山间。
曾几何时,贫穷是故乡的代名词。近年,因为茶叶的开发,故乡日渐富裕起来。君不见,扶疏的茶枝,摇曳风中,镶嵌在山歌里,多情而实在。山歌是村民唱出来的,里面有茶的浓香。村民们采着茶,唱着属于故乡的山歌,绿意晃动在脸上,多么惬意!
故乡的茶场,坐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谓九洞天茶场。故乡土质呈酸性砾壤,高海拔,低纬度,四季分明,常年浓雾缭绕,种茶近万亩。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芽肥体重,是故乡茶叶之特色。因为此,故乡的茶曾在上海茶博会获一金一银殊荣,这也为故乡茶叶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谚语。故乡的茶中有掌故,有习俗,有小说,有婚礼,有技艺,有食疗。品故乡的茶——九洞天仙茗,赏大自然神韵,茶道优雅传天下,名山名茶迎客来,姑娘采茶披彩霞。
茶绿故乡,水亦是绿的。品九洞天仙茗,需用九洞天观音泉。泉水最好,玻璃杯最佳,每杯放三克干茶,加入沸水,降至80℃,浸没三分钟,加开水至七八成满,即可闻香、观形、阅色、品味。
晚上闲暇时,挪椅子坐于阳台,泡制一杯故乡茶,与友人边饮边赏月观星,心中便涌起唐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诗意。
本草拾遗道:“茗味甘微寒,无毒,治五脏邪气,益意思,令人少卧,能轻身明目、祛痰、消渴、利水道。”这也是故乡茶的一种概述。若在早上,泡制一杯故乡茶,饮下,即便行色匆匆,工作再辛苦,也能精神抖擞。
时下,故乡大方县猫场镇,满山遍野绿莹莹的茶,是高山流水孕育而出的精华。倘若你到九洞天来旅游,勿忘饮一杯观音泉泡制的九洞天仙茗。
因为,杯中的茶色,准能浸染出你的心里话;饮下的茶香,准会伴你一路香到家!
【编辑:黄先兵】
茶的优秀作文(4):
摘茶叶
春天来了,我家的茶叶长出了嫩嫩的绿叶,双休日早上,爸爸妈妈让我与她一起去山上摘茶叶。
我们家的茶山远的近的`都有,近的茶山就在家后面,远的茶山在山顶上呢。爸爸说去山顶上摘。
我们走了很长的时间才到山顶,我气喘吁吁,还流了不少汗,爸爸说我平时缺少锻炼,可我平时在学校里还经常跑步呢。到了山顶,看到我家的茶叶长得特别好,碧绿碧绿的,妈妈说,山越高,茶叶越好,还能卖好价钱呢,真是太好了!
我们马上开始摘茶叶了,我摘了一会儿就感到累了,于是就倒在石头上休息了,“30元钱一斤!”爸爸故意大声说。我高兴极了,就又很快地摘了,摘了很多,有小半袋了。爸爸妈妈在一旁直夸我,我心里美滋滋的,终于摘了一塑料袋。累死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了,坐着坐着,不自不觉地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摘了很多很多,妈妈脸上红红的,头发都被汗水粘住了,看来妈妈一直都在摘。可我呢,想到这里,我心里有点过意不去,禁不住就又去摘了,一直摘到了中午,我们满载而归。
爸爸妈妈真辛苦,白天摘茶叶,晚上炒茶叶,一大早又要去市场卖茶叶,真是太辛苦了。看来,我以后要少化零化钱了。
茶的优秀作文(5):
在我们这个新兴的内陆城市里,说大大小小、高中低档的茶馆、茶坊、茶楼是生意最火爆的地方,大概一点为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事没事总要围坐方城“摸上一把、打上一圈”,或为打发无聊时光,或为待人接客,或为把“孔方兄”请入自家兜中……目的各异,不一而足。但无论什么样、什么档次的茶坊(楼)中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确是一种另类的风景,让我不由得心生概叹,回味起二十多年的一些关于老茶馆的记忆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在街道茶馆上班,所以我经常到茶馆玩耍。那时候,茶馆大概是人们主要的交流场所吧。上茶馆的绝大多数是一些日常在田间地头整天忙忙碌碌老农或是闲赋在家的退休职工,时间也多在赶场天的上午。一方面,他们在几天的忙碌过后,到街上来称盐打油、买东买西以供家用,顺便也在茶馆里放松放松:叙叙家常、聊聊农事收成、摆摆龙门阵、打听打听天下大事,也间或娱乐娱乐——打打长牌。另一方面,由于那时候的文化生活太过单调,偶尔遇到茶馆里有说评书的,到茶馆听评书、丰富一下业余生活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那时候,说书人也已是较少的了。为了确保听众和效益,说书人总是在不同的场镇之间游走赶场子,所以须得在街道赶场的时候才能一睹他们的风采、一听他们似乎讲也讲不完的故事。
他们不论早晚,也不论茶馆里是否还有座位,只要到得茶馆,和馆主稍加交涉,就有人主动腾出地方:两张条凳垫起一张方桌,桌前围上一张早已褪色的红桌布,放上一方小方木,站在靠壁的条凳上。待到听客渐渐增多,在听客们不断的催促下,清清喉咙,一拍惊堂木,说书便开始了。无论是接着上一场没有说完的继续说,还是新说段子,总是能让听众们陶醉其中,随着情节而悲、而喜、而怒、而嗔、而疯、而狂……有时候,说到精彩的书目段子,拿钱喝茶的坐着听,不喝茶、也不想掏钱听书的,就围在茶馆门口,里三层外三层的,把茶馆围得水泄不通。那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只是每每正当紧要关头,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总让人意犹未尽。不过,久而久之,我们也知道,那不过是说书人的一种特有的插曲。一方面故设悬念吸引听众,同时也方便听众掏钱继续听下去,另一方面自己也喝喝茶、润润喉、歇歇气。所以,我们总是希望这两句话永远不要从说书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好了。
我不是一个好记性的人。虽然在茶馆里听过许多评书段子,但现在都记不住了。只依稀记得听过《说岳全传》和一个关于峨眉剑仙的。但也是断断续续,没有听完。可这些半道上捡来的故事,却是那时候,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资本。特别是几年后上了初中,由于家里没有电,我们住在街上的同学便到学校上晚自习,而那时候的晚自习,一般是没有老师到堂辅导的,全凭学生自己自觉。晚自习的课间或是下晚自习后,不肯立即离开的同学便围着我,听我添油加醋地把那些听来的评书故事,讲给他们听。居然也能让他们听得入神,缠着我讲个不停,甚是有趣。
现在想来,说书人的行当是那么简单:一把纸扇、一块惊堂木、一方罩桌布,仅此而已。但却是如此吸引着那么多的听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说、演的功夫了。
只是这如今的茶馆、茶坊、茶楼,早已变了味道,不再是人们以交流为主的场所,而成了含着更多的铜锈味的地方了,真正静下心来喝茶赋闲的人少之又少。不知道这是不是今天的一种悲哀呢?
(编辑:杨汝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