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5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条关于习俗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习俗的作文(1):
600字的初中生中秋节日记范文:中秋习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中秋节曾是最富诗意的节日、全民狂欢的节日、文人式感伤的节日。而现在,中秋节似乎只是月饼的节日。或许,成为法定假日,自上而下的移风易俗,会给中秋节带来一些改变。毕竟,吃着大同小异的油腻月饼,懒懒地从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探出脑袋张望几下天空,感叹一句今儿月亮真圆啊便缩回电视机前,这样的中秋节实在是既没内涵又很无聊。
秋之中,月之圆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在三秋之中,故称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据说,中秋节来自古代拜月敬月的习俗,因此整个中秋的节日活动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八月十五月亮正圆,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习俗的作文(2):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款步走来。她从柳暗花明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的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在我国传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每逢这一天的到来,我国各地的习俗、庆祝活动也是各种各样的。“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粽飘香。吃粽子,撒白糖,龙舟竞渡喜洋洋……”这首儿歌唱的就是端午节南方北方都必过的三大习俗:插挂艾、吃粽子、赛龙舟。
到了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不堪受辱而抱石投江而形成的。粽子是中国历史迄今发展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家乡的粽子花样繁多,不仅是米粽,人们还会在里面放肉、红枣等馅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入其他馅料。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一种普遍的风俗了。艾草,代表招百福,又是一种气味浓烈、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我的家乡一带,山岭上、农田里,多有野生的艾草、菖蒲。所以,端午那天,大人一般清早出门,折一些艾草、菖蒲回来,绑成一束插在门上,传说这样可以避邪。
端午节最热闹的当属赛龙舟了。今年,龙舟赛更为隆重,盛况空前,政府在各方面都下了功夫。一大清早,在鼓声的号召下,十里八乡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向渌水河一带把比赛场地围得是水泄不通。场面之盛大,真是前所未有!龙舟赛的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出动了!河面上龙舟穿梭、彩旗飘扬。桥上人头攒动,桥下人影绰绰。这里简直成了人的海洋!比赛开始了,只看见船桨翻飞、浪花飞溅,龙舟像一支支离弦的箭似的冲向终点。声声锣鼓锤击着人们的心弦,人们一边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心里又在琢磨着究竟哪一支队伍能在今年的比赛上最终夺魁。还一番热闹的景象!
端午,我们看着精彩的龙舟赛,品尝着清香的粽子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品味着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呢?
习俗的作文(3):
XX年06月04日 星期六 天气:晴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习俗的作文(4):
XX年06月04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
今年我正好在家,妈妈就叫我来一起包粽子,“包粽子”这对我可算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呀!抓二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怎么办,这是一向自信的我犯了难。妈妈在一旁笑道:“哈,平时的自信到哪去了?”哎……
之前妈用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保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这样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还听爸爸说过粽子的来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哎……原来包粽子还有这么多学问那,看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习俗的作文(5):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这是宋代诗人姜白石写的一首关于元宵节的诗。按中国的习俗,元宵节家家户户不但要悬挂灯笼,还要出门赏月、逛灯会猜灯谜、燃放烟花、吃元宵。
据传,元宵节是汉文帝为纪念“平吕”而设立。专权的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帮助下清除了吕后的势力,掌握了朝政大权。平息褚吕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刘恒下令每年正月十五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
到了隋、唐、宋时期,元宵庆贺活动到达鼎盛。据《隋书?音乐志》中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据记载,当时参加活动的有数万民众,气氛热烈、通宵达旦,可谓极其壮观。
元宵节在民间一直有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古人觉得,灯可以驱魔降福,故元宵节又称“灯节”。在我国南方,“灯”与“丁”发音相似,所以用来表达求子添丁之意。元宵夜挂灯、赏灯,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的就是宋朝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元宵节的花灯,取材各式各样,或是仿照动物形象编制成动物灯,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的各种故事灯、人物灯……各种的花灯制作精巧别致,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从宋代起,还流行起了猜灯谜。人们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元宵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时,年轻的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这天就可以自由出行,元宵节赏花灯,正好给她们一个认识异性的机会。唐代的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赏灯时初识薛绍,一见钟情。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这天,不但有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晚上还要放天灯祈福、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主要是用来祭祀,到了宋代才改良成了美食。最早叫做“浮元子”后来称之为“元宵”,做生意的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的做法相当讲究: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可汤煮、可油炸、也可蒸食。
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其团圆美满之意。和春节一样,元宵节是喜庆的节日,充满着人们期许家庭和睦,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元宵节,是新年的尾巴,过了元宵节,新年才算真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