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超然的优秀作文3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篇关于超然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超然的优秀作文(1):
颇为清冷的一天,外出吃饭。桌上出现了银鱼莼菜羹。本人一向不喜欢吃鱼,便选择静静地看着汤上方的白烟,偶尔打个旋儿,就缓缓散了。
于是,莫名想到了千年前同一种配方,同一种味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张季鹰一句话,除却留给代代文人笔墨相传的“莼鲈之思”,也昭示了翠竹古琴般,超然于人间烟火的魏晋风流。
当躲开金戈铁马,山水清音之间,也许更容易发觉,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是多么刻板。刘伶一生嗜酒,狂傲不羁,虽说初衷只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但日子久了,便在山林间找到心之所向,不再迁就于名利。“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道狭而草木长的地方,一袭素衣白裳,闲暇时对弈一局,抑或抚琴一曲,以酒为伴,与天地清谈。超然,便在自然间衍生。
与儒家中庸之道、入世观点不相吻合的老庄学说,虽难免消极逃避之嫌,却也更好地发觉了人与天地的联系。
从陶渊明开始,魏晋风流便以寻找桃花源为目的。桃花源似乎是对刘伶们的超然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与总结。
到了“王谢世家”,便又有了些不同。王谢二家作为当朝权贵,似乎并不用隐居山林,也没有被人陷害的危机。细思才发觉,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在绫罗绸缎间即为自己找到了去处,而非像时时徜徉在酒楼茶肆中的达官显贵,将清谈作为标榜清高的工具罢了。王谢的超然,仍不脱于人世,也因而更加真实。
魏晋名士骨子里的不羁、率直、洒脱,真实而无意修饰;对于姿容的追求,即使饱受争议,却也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超然,算得是积极的超然。
桃花源可在山林,可在人间。只要心有超然之意,何须刻意寻找呢?它是是现实的超拔而非逃离。
向来比较喜欢那段在历史中唯一可以释放自我、随心所欲的时代。看过唐朝的浓艳亮丽,宋朝的起承转合,魏晋之风便如白色间晕了淡淡的绿,真实中有了一点点的遥不可及。
我依然没有尝那份莼菜汤,只是淡淡地闻着飘散的味道。细细品析,忽然感觉遥不可及的魏晋风流,隐隐在莼菜的清香和银鱼的微腥中,拨响了一首再无人弹起的旷世奇曲。
【精选】超然的优秀作文(2):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